 |
出版年份:2012,作者:張家偉 |
不少研究共産黨歷史的人都會想到一個問題,到底這種布爾什維克的黨組織能否容許存在路線分歧?正如今天很多評論都揣測,北京和西環在對港方針是否容得下兩種意見?筆者有這種想法,上個月底某位“好打得”之人在小圏子選舉中以777高票當選為中共在港的最大“爪牙”,這個結果已反映到,所謂黨内分歧和爭議只能存在於過程當中,承傳著“民主集中制”的「商議」最終還是全體服膺同一個結果…這種形式的爭議就是可以化解的內部矛盾,一但違反了這個潛規則,就成了敵我矛盾,意味著其中一方會被打倒,好像上世紀60年代的彭德懷、劉少奇等人被打成「反黨集團」、「修正主義者」等等…
以上推斷呼應作者在書中的記錄,數次重覆提到總理周恩來嘗試制止極左的鬥爭方式在香港蔓延,他多次向中共中央外事辦公室和港澳工委成員強調對英國鬥爭必須「有理、有利、有節」和「不能照抄國內紅衛兵做法」…而七月初的沙頭角邊境槍戰,港府認為是邊境村民和民兵跟香港警方的衝突,解放軍沒直接參與;到後來在港九街頭放置真假土製炸彈,造成不少平民死傷的「真假菠蘿陣」,新華社副社長梁上苑也承認是其領導層策動的鬥爭,並非中國政府支持的行動…
筆者認為周恩來也許是深深明白要在黨內站得住腳,在極左路線佔據上風時不能高調否定「反英抗暴」的路線,只能透過文宣和跟港澳工作組的官員私下開會時,提出對英方鬥爭不能手法過激以至動武…所以即使到八月下旬,紅衞兵火燒英國駐華代辦處並毆打駐華代表時,周只能在外交途徑向英方認錯讓步平息風波再逐步叫停打鬥行動,不能過份跟國內激進路線對立…
談到英方的立場,書中同樣提到有鴿派和鷹派之間的兩種意見,根據已解密的英國政府檔案,早在五月中就有高層官員首次提出,一但局勢變壞就要研究撤出香港的可能性。始終英國是西方強國中最早承認中共合法性的國家,英國政府一直以審慎態度處理香港問題,盡量維持兩國良好關係…但當港英政府掌握到局勢,中共無意提早收回香港,暴動是新華社跟香港左派的意願而並非北京,決定採取強硬路線「反守為攻」,包括在七月十二日實施宵禁,出動英軍配合防暴隊突襲左派工會會址,甚至派警方陷害左派人士,例如預先帶武器到目標人物家裏,聲稱對方藏有武器並進行逮捕…
北京的態度正如時任署理港督祈濟時向聯邦事務部表示「出乎以料地溫和」,這樣使港英政府更無後顧之憂地鎮壓左派,在七月尾頒布緊急法令第31條,布政司獲授權無需審訊下,扣押任何人士不多於一年,無需告知被拘捕者理由亦可申請延長拘留期…到八月四日凌晨五時,更以陸空兩路進攻北角僑冠大厦和新都城大厦作大規模搜捕,這時中方也是僅在傳媒作出讉責,無提及解放香港…
對待中國問題傾向溫和的英國駐華代表,就不同意港府的做法,時任駐華代辦霍普森雖然和戴麟趾看法相似,認為左派鬥爭並非北京策動,北京只希望香港的發展像澳門一樣,可讓中方在外交上取得有利的條件。但霍普森期望港府保持克制,免得對方有口實以暴力手法回應…而在1968年八月接任的柯達利更高調批評港府的強硬路線。
(柯達利就是後來在1978年擔任駐華大使,到80年代促成中、英就香港前途問題談判,六四事件後多番訪問北京,設法維持《聯合聲明》有效,成功爭取香港立法會30席直選議席,寫進《基本法》附件二內 )
但不得不考慮的實情,是這兩任駐華代辦同樣需考慮外交上不能讓中、英兩國走向決裂,免受來自英方作失職的指責,而且當事人正身處北京,在人身安全的問題上亦受到壓力(兩人在駐華代辦處被火燒期間的確曾被人毆打),擺出向中方妥協的立場是絕對可以理解…
主張強硬路線港府代表如戴麟趾、祈濟時、姫達等人,也要考慮到香港的內部穩定而堅持鎮壓和隸捕相關的左派領導者,一但局勢走向失控,可能意味著英國在港的殖民管治提早結束。無論是個人的政治仕途,還是香港的社會秩序得以維持,他們都有必要孤注一擲…最終在拘禁左派人士的問題上,港府得到英國外交部的首肯。而燃燒整個中國大陸長達十年的文化大革命,港府花了半年時間就至少成功在香港得以遏止…
左派陣營自六七暴動後,在港人心目中形象大打折扣,作者更提到北京自五、六十年代在港的統戰工作大受挫折,不少地下組織已暴露於人前…承接上一篇文章提到,香港人對左派的抗拒,對港英政府的支持,有感對自己身份有異於整個大中華,也是始於六七暴動…本書還附錄了一些主要官員以及當事人的回憶與想法,包括時任防衞司姫達、時任新華社香港分社副社長梁上苑、左派陣營參與者曾鈺成、曾德成兄弟等人。筆者未能在本文章盡錄和評價,但也值得閲覽…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