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April 11, 2017

《六七暴動——香港戰後歷史的分水嶺》(二)

出版年份:2012,作者:張家偉
 
不少研究共産黨史的人都會想到一個問題,到底這種布爾什維克的黨組織能否容許存在路線分歧?正如今天很多評論都揣測,北京和西環在對港方針是否容得下兩種意見?筆者有這種想法,上個月底某位“好打得”之人在小圏子選舉中以777高票當選為中共在港的最大“爪牙”,這個結果已反映到,所謂黨内分歧和爭議只能存在於過程當中,承傳著“民主集中制”的「商議」最終還是全體服膺同一個結果…這種形式的爭議就是可以化解的內部矛盾,一但違反了這個潛規則,就成了敵我矛盾,意味著其中一方會被打倒,好像上世紀60年代的彭德懷、劉少奇等人被打成「反黨集團」、「修正主義者」等等…

以上推斷呼應作者在書中的記錄,數次重覆提到總理周恩來嘗試制止極左的鬥爭方式在香港蔓延,他多次向中共中央外事辦公室和港澳工委成員強調對英國鬥爭必須「有理、有利、有節」和「不能照抄國內紅衛兵做法」…而七月初的沙頭角邊境槍戰,港府認為是邊境村民和民兵跟香港警方的衝突,解放軍沒直接參與;到後來在港九街頭放置真假土製炸彈,造成不少平民死傷的「真假菠蘿陣」,新華社副社長梁上苑也承認是其領導層策動的鬥爭,並非中國政府支持的行動…

筆者認為周恩來也許是深深明白要在黨內站得住腳,在極左路線佔據上風時不能高調否定「反英抗暴」的路線,只能透過文宣和跟港澳工作組的官員私下開會時,提出對英方鬥爭不能手法過激以至動武…所以即使到八月下旬,紅衞兵火燒英國駐華代辦處並毆打駐華代表時,周只能在外交途徑向英方認錯讓步平息風波再逐步叫停打鬥行動,不能過份跟國內激進路線對立…

談到英方的立場,書中同樣提到有鴿派和鷹派之間的兩種意見,根據已解密的英國政府檔案,早在五月中就有高層官員首次提出,一但局勢變壞就要研究撤出香港的可能性。始終英國是西方強國中最早承認中共合法性的國家,英國政府一直以審慎態度處理香港問題,盡量維持兩國良好關係…但當港英政府掌握到局勢,中共無意提早收回香港,暴動是新華社跟香港左派的意願而並非北京,決定採取強硬路線「反守為攻」,包括在七月十二日實施宵禁,出動英軍配合防暴隊突襲左派工會會址,甚至派警方陷害左派人士,例如預先帶武器到目標人物家裏,聲稱對方藏有武器並進行逮捕…

北京的態度正如時任署理港督祈濟時向聯邦事務部表示「出乎以料地溫和」,這樣使港英政府更無後顧之憂地鎮壓左派,在七月尾頒布緊急法令第31條,布政司獲授權無需審訊下,扣押任何人士不多於一年,無需告知被拘捕者理由亦可申請延長拘留期…到八月四日凌晨五時,更以陸空兩路進攻北角僑冠大厦和新都城大厦作大規模搜捕,這時中方也是僅在傳媒作出讉責,無提及解放香港…

對待中國問題傾向溫和的英國駐華代表,就不同意港府的做法,時任駐華代辦霍普森雖然和戴麟趾看法相似,認為左派鬥爭並非北京策動,北京只希望香港的發展像澳門一樣,可讓中方在外交上取得有利的條件。但霍普森期望港府保持克制,免得對方有口實以暴力手法回應…而在1968年八月接任的柯達利更高調批評港府的強硬路線。
柯達利就是後來在1978年擔任駐華大使,到80年代促成中、英就香港前途問題談判,六四事件後多番訪問北京,設法維持《聯合聲明》有效,成功爭取香港立法會30席直選議席,寫進《基本法》附件二內

但不得不考慮的實情,是這兩任駐華代辦同樣需考慮外交上不能讓中、英兩國走向決裂,免受來自英方作失職的指責,而且當事人正身處北京,在人身安全的問題上亦受到壓力(兩人在駐華代辦處被火燒期間的確曾被人毆打),擺出向中方妥協的立場是絕對可以理解…


主張強硬路線港府代表如戴麟趾、祈濟時、姫達等人,也要考慮到香港的內部穩定而堅持鎮壓和隸捕相關的左派領導者,一但局勢走向失控,可能意味著英國在港的殖民管治提早結束。無論是個人的政治仕途,還是香港的社會秩序得以維持,他們都有必要孤注一擲…最終在拘禁左派人士的問題上,港府得到英國外交部的首肯。而燃燒整個中國大陸長達十年的文化大革命,港府花了半年時間就至少成功在香港得以遏止…


左派陣營自六七暴動後,在港人心目中形象大打折扣,作者更提到北京自五、六十年代在港的統戰工作大受挫折,不少地下組織已暴露於人前…承接上一篇文章提到,香港人對左派的抗拒,對港英政府的支持,有感對自己身份有異於整個大中華,也是始於六七暴動…本書還附錄了一些主要官員以及當事人的回憶與想法,包括時任防衞司姫達、時任新華社香港分社副社長梁上苑、左派陣營參與者曾鈺成、曾德成兄弟等人。筆者未能在本文章盡錄和評價,但也值得閲覽…

Saturday, April 1, 2017

《六七暴動——香港戰後歷史的分水嶺》(一)


出版年份:2012,作者:張家偉


此書雖則由名嘴時事評論員劉細良不止一次在網台節目內介紹過,但其實六七暴動在歷史教科書篇幅甚少,在坊間也認真探討的渠道不多,市面上亦鮮有詳細研究的書藉,而政府的歷史檔案室,有關資料近乎全數銷毀。適逢今年是六七暴動的五十年,有感值得推薦,甚至有義務推薦此書給更多人看…

這是一代人揮之不去的陰霾,不單在於受牽連死傷的人,更加催生了香港人往後三十年「仇共」、「恐共」情緒。正如書名一樣,這亦是歷史的一個重要分水嶺…某程度上因六七暴動,港英政府就本來有意制定的民生政策,為防止香港左派再次就社會矛盾借題發揮,不得不加強推行,創造了經濟起飛…有為數不少香港人,親歷這場文革風潮對香港的延伸,有感自己和大陸有一定的思想區隔,衍生了本土意識和身份認同…

這無疑是一個歷史的傷口,但礙於上世紀80年代香港前途問題談判,因恐怕不利中英雙方的外交關係,以及香港社會的團結和諧氣氛而成為禁忌…1997年主權移交後至今,香港左派逐漸成為建制的主流,這些當年有份參與甚至策劃事件的團體,企圖將「反英抗暴」這一套為自己開脫的定調,鼓吹成為社會的主旋律,再為事件起了爭議…本書作者張家偉是本地新聞工作者,《南華早報》政治編輯,經過多年來的採訪,對象包括港英政府和左派的當事人,以及搜集英國政府的機密檔案、當年左派的報章社評等,拼湊成一本有份量的歷史記錄,對於還原歷史真相以及評價各方的對錯得失提供了不錯的參考…



由一間工廠的勞資糾紛,發酵成地區性的階級鬥爭,再升級到近內戰規模的武裝衝突…是否正如左派的說法,因為港英苛政、經濟環境、資方剝削工人以及民族壓迫造成?作者一開始就持否定的態度,在書本的起段就提到港英政府早在60年代中期經已逐漸意識到社會改革的需要,包括提出設立強積金、失業和疾病保障制度,但遭商界強烈反對而沒有落實。的確正如已故前立法局議員葉錫恩在作者的訪問中提到,香港在64-65年已出現企業倒閉潮和銀行擠提潮。到了1966年,更因為聲援蘇守忠就天星小輪加價事件發起的絕食抗議,短短數日更演變成群眾和防暴隊的衝突,這就是造成1死26傷的“九龍騷動”…問題關鍵是,即使港英當局在五月份成立的獨立調查委員會,承認騷動參與者動機是經濟上受挫折,和面對社會貧富懸殊的壓力而起。左派不單在加價的爭議和騷亂行動中抽手旁觀,《文匯報》、《大公報》的評論更加是支持港英政府維持社會秩序…


為何在短短一年時間之差,在新蒲崗人造膠花廠的勞資糾紛,左派有一個折然不同的立場?本書有這樣的推論…乘文革風潮蔓延全國,在1966年尾“澳門一二三事件”當中,澳門左派對澳葡政府的鬥爭勝利後,激勵了香港左派。時任新華社香港分社社長梁威林和副社長祈烽在深圳開會,聲稱要學習澳門的成功,在香港「大幹一場」,那時新華社領導層為了向國內展示「革命表現」以保住烏紗帽,早已部署將鬥爭矛頭指向港英政府…作者更加形容,那時是理性向激情讓路的年代,口號掩蓋思考的歲月。一方面在1967年初,中共中央外事辦公室(負責指導港澳工作的單位)被「造反派」奪權,左派再無法抗拒港澳地區緊隨文革路線;另一方面左派陣營以及在港的愛國主義者有感長期處於被港英壓抑的位置…兩種思緒一拍即合,兼且找到和“人造膠花廠”同類的一連串工潮作為契機,藉此在香港宣揚「毛澤東思想」和「反英反殖」的民族階級鬥爭…

至於雙方的衝突在五月六日開始,由150名工人在大有街廠房外抗議掀起序幕…書本提到勞資雙方其實事前都錯過談判的機會,過去的日子資方負責人多次避見令事件僵持不下,而勞工處亦曾經嘗試聯絡塑膠花業工會不果,相關的工會只有隔著電話高叫毛語錄的接線生,不願談及勞資糾紛細節…資方的取態強硬以及勞方的鬥爭思維都同樣斷送了和談的機會,加上港英政府和香港左派互相猜疑下,兩者關係走向極端,工人群眾被左派挑唆之下動亂,港英當局出動防暴隊鎮壓,事件在短時間內升級成武力鬥爭…

直至北京當局首次表態抗議港英「法西斯暴行」以及國內各聲援下,新華社正式將港英政府定性為鬥爭的對象,發動群眾衝向港督府…當時港府尚且容讓示威者和平抗議, 這點同樣得到左派人士的證實。但過程中還是無法避免流血的衝突…

在五月中旬時份,雙方各有嘗試尋找和談或者為事件降溫的出路但不成功,其中左派的報章《香港夜報》社長胡棣周及《文匯報》的總編金堯如都有感英方開始不耐煩,一致認為群眾示威應該停一停,但金堯如向新華社領導反映意見後不但沒被接納,還被批評「右傾主義」、「不敢鬥爭」;另一次和談的機會在五月下旬,當時與中方關係密切的澳門商人何賢(何厚鏵父親)應邀前來香港,何賢有意與姫達(時任防衞司,後來先後擔任廉政專員和布政司)會面,探討有否讓共黨分子有保存面子而抽身的可能,會面最終沒有成事…

據書本記錄,時任港督戴麟趾以及美國國務院亞洲共產事務部也認為,北京並無決心收回香港或企圖改變現狀,只是礙於當前的局勢而作出一定程度的介入以示支持左派在港的活動…香港左派一直高估了北京支持向港英鬥爭的決心,即使代表著北京立場的報章《人民日報》發表「六.三社論」明確指出,鼓勵發動工人和學生作為反英鬥爭的骨幹,但沒有太多實質的資助情況下,左派發動的「三罷運動」(罷工、罷課、罷市)很快就無以為繼,這個嚴重影響民生的運動,無論左派工會和一般市民根本沒有持續參與的本錢。同一時間港英政府發動一連串的宣傳,追查和反駁左派的謠言,加強市民對政府的信心,又運用銀彈政策迫香港傳媒「歸邊」(其設立特別宣傳小組當中的廣播電台,就是後來的香港電台)…

「三罷運動」對港英並無太大損害,反而令左派徹底失去市民的支持,連本來對工人抱同情態度而站在左派一方的民眾也逐漸反感,很多人有感丟了工作,放棄學業而賠上了人生,工會又無法長遠維持他們的生活…群眾鬥爭的路線全面失敗,左派陣營並沒有因此心息,一場在中港邊境的武裝衝突正醖釀當中,其時為19677七月初…



(待續…)

Saturday, February 11, 2017

《夜半歌聲》,一部對家天下社會深切悲憐的著作

發行年份:1995,導演:于仁泰,主演:張國榮、吳倩蓮、黃磊



“只有在夜深,我和妳才能,敞開靈魂,去釋放天真…”



這句歌詞,讓人感受匪淺,這不單只是一對為世不容的戀人之心聲,作為都市人,有沒感覺自己也是身處世俗的影子下,活在別人期望當中,時常說話不由衷?或做事不唯心?有時候真的是等到深夜時份,放下白天時的工作和人際,才能獨自思量內心真正想法,想得出來也不容易找到知心者的理解…


好的文學能夠成為後世眼中的經典,除了描寫得到人性的光明與黑暗,更加能夠反映當時社會環境現象甚至思想價值之弊病…這齣參照上世紀初的法國流行文學小說《歌劇魅影》編著的電影——《夜半歌聲》,以1926年的上海作為故事背景,故事題材不只是形容一段可歌可泣的愛情,背後還訴說當時的腐敗官僚、父權倫理、功利主義如何侵蝕人性,足以引致多個悲劇一環扣一環地發生…


一位成功、破格,惹來當時不少老油瓶妒忌的舞台劇戲子宋丹平,跟一位來自商人家庭的千金杜雲嫣兩人相愛。因杜的父親希望疏通官員開放生意上的條件,迫令女兒嫁給官二代作政治婚姻。女兒不願服從,於是女家就把這名千金軟禁至出嫁當天,男家則派人毀宋丹平的容,再火燒劇院取命,合謀棒打鴛鴦…未算最可悲,杜在洞房之夜被富二代發現破了處,當場被毆打,婚約取消,父母更礙於面子移居,女兒被遺棄街頭後得了精神病…


當時社會只有年長的男性才有資格擁有個人意志,支配一切的權力。女性只是為了家族利益,可以隨時被支配、利用和犧牲的產物,沒錯,強調一次,是產物。稍有情感的人都會問,女兒不能為家族繼後香燈,父親的勢利和無情是必然,但作為母親,也曾經當過女兒,也是曾經被人凌駕的角色,怎會在女兒的問題上毫無憐憫之心?

這就是父權社會的家庭倫理結構,年輕女性只有絕對服從家族的年長男性,即使是弱質竿竿,無論飽受肉體上的暴力還是精神上的禁錮,自小就被全個家族灌輸是天經地義,不斷地服從最終得到什麼?就是等到“媳婦淆成婆”之日,將一切遺憾、壓抑和怨恨加諸在下一個比自己更弱勢的家庭成員身上,以求保住自己在最安全位置,還要一副淳淳叮囑的態度欺騙後輩是宿命,是身不由己,朋友愛人可選但家人不可選。實情是因為任何人都自知無能力和勇氣改變世俗,以及反抗上位者而不斷找犧牲品,寄望別人承繼自己的痛苦換取所謂「苦盡甘來」的日子…





說回故事的下半部,十年後,某個小劇團暫住進被傳有鬼的劇院,多次演出劣評如潮,正當劇團大部份人打算辭演解散,一名年輕男孩韋青在劇院遇上鬧鬼的聲音,真相原來是宋丹平仍然生還,不過半邊面嚴重破相,一直隱藏不敢見人…當他留意到韋青的歌藝天份,一心訓練他模仿自己重演當年的舞台劇之餘,不時託韋青轉交書信給杜雲嫣,讓杜雲嫣得到僅餘的精神支柱。韋青和女友藍媟的演出空前成功,韋青更加俘虜了杜雲嫣的心。但此事譲宋丹平嬲怒了,同時招致當年謀害宋的一幫權貴找上了韋青、藍媟兩人,同樣的悲劇看似逐步重現…


遇害倖存後的宋丹平固然值得同情,但在他和韋青的交情當中,顯現了偏執自我的一面。他的確讓韋青得到在鎂光燈下的掌聲和名利,同時讓杜雲嫣尋回當年的幸福快樂,可謂一家便宜兩家著。但他一箱情願認為世事可以順著自己所想的劇本發展,當韋青在杜心目中真的成為了他的替代品時,他又接受不了…而且,因為韋青劇圑的成名,那些財大氣粗的達官貴人看中了藍媟,又一對魚水深情面臨被拆散。宋丹平看似隱世絕俗,又以幕後的身份支配著韋青,差點就成為悲劇重複上演的間接罪人…


能夠和彼此相愛的人《深情相擁》,夫復何求?如果看重條件利益,或者是取悅世俗或家族所期許的,結果就是只有跟最愛的人說聲《一輩子失去了你》…沒有誰是誰的影子,每個人想得到幸福,就是要忠實地做自己。得不到的東西,做不了的事情,就負託一個比自己年紀小的人去成就,從而支配著她的人生,其實是非常自私的。社會改變了,看似男女平等,但故事當中的悲哀真的離我們遠去嗎?今天為數不少的“怪獸家長”不過是父權家族下産物之舊酒新瓶,別讓我們的下一代,只有在“夜半”抽泣時才唱出真摯的“歌聲”…

Wednesday, February 8, 2017

從《孤雛淚》談波蘭斯基

發行年份:2005,導演:Roman Polanski


(首先利申,寫電影影評對鄙人來說也是外行,厚面皮獻獻醜 ^p^)


有看歐洲電影的,對波蘭斯基這個猶太裔名導演不會陌生,其作品先後在奧斯卡和歐洲電影奬也得過最佳導演。2005年發行的《孤雛淚》源自19世紀英國文學作家狄更斯的小說改編,但由於電影的情節到中後段跟原著小說有出入,筆者沒足夠意志韌力去看原著,只能根據電影版本去做個撮要評價…


故事主角奧利華自小因母親離世成為孤兒,被救濟院的紳士安排寄人籬下,而當時的社會中上流普遍對救濟兒童有偏見,認為他們好食懶飛。收養奧利華那戶人家的太太和慈善學校學生,對奧利華諸般羞辱和欺凌,受盡委屈之下從救濟院偷走出來。逃到倫敦後卻被小偷童黨看中,用食物利誘他加入一伙,到家中認識了老頭目費金,費金希望利用他跟童黨們四處偷竊,結果一次童黨向一名富有作家埋手行動失敗,奧利華幾乎被誤認小偷,但這名作家很信任他,並收養他做兒子…


主角奧利華的命途多舛還是繼續主宰故事發展,被收養的消息傳到費金處,後者派人擄帶奧利華回童黨老巢,威迫他回到作家的大宅爆竊,同時毀他在作家心目中的人格清譽。在童黨中的女孩蘭絲選擇犧牲自己的性命,背叛黨友約見作家為奧利華澄清一切…



筆者在寫評價之前,先略為了解導演波蘭斯基的出生背景和看過以下提到的一部作品…波蘭斯基是生於上世紀30年代的波蘭藉猶太人,三歲時從巴黎移居至克拉科夫,在波蘭淪陷其間被囚禁納粹集中營有幸順利逃脫。後來修讀電影學院,60年代移居法國開始執導生涯,半世紀以來多齣代表作,2002年的《鋼琴戰曲》令他擧上最高峯。


《鋼琴戰曲》同樣是撰人熱淚,是從一名波蘭鋼琴家華迪斯洛史匹曼(Władysław Szpilman)的回憶錄改編,這名鋼琴家跟波蘭斯基同樣是猶太裔人,在波蘭落入德軍其間全家被送去「改造」,從此和家人永別。史匹曼之後轉到建築工地做勞工,後來被迫逃離四處流浪,親歷多次德軍在街頭和民居如何凌辱以及殘殺波蘭人,自己亦多次處於命懸一線的境地,但人緣甚好的他多次得到朋友私下協助藏匿…直至一次潛入寓所找食物其間被一名德國國防軍Wilhelm Adalbert Hosenfeld發現,被問到什麼職業,史匹曼直認是鋼琴家並以一曲打動Hosenfeld,還得到他守護和提供衣食渡過德軍在波蘭最後的日子…



波蘭斯基年輕時的經歷,推斷相信對他往後的執導事業,特別是拍攝《鋼琴戰曲》和《孤雛淚》兩部戲有很大啟發和感觸。早年母親被送往集中營後死亡,加上猶太人在當時備受蔑視、踐踏和殘害,這些遭遇或許讓他日後看到狄更斯的《孤雛淚》時,對於小說裡面描寫那些偽善的上流紳士,表面樂善好施,內裡對受救濟兒童的傲慢態度和待薄行為有更深的感受,對權貴的批判有更大的共鳴,作為孤兒的主角所受到的屈辱感有更大的同理心。


另外故事有一幕提到,主角陪同兩名童黨去盜竊正在書店的作家被發現,店員早期誤認主角是小偷,上庭時裁判官不但處事粗疏,而且表現得語氣強硬態度橫蠻,在主角身受重傷筋疲力竭時仍堅持要「釘死」他的架子,還因為作家在追小偷時手裡正拿著書就想一併誣衊,這個情節多少諷刺當時的司法不公,以有罪推定作為原則,草率審判案件還要空有官威。若然這些劇本不是由波蘭斯基操刀,或許缺少了他曾活在極權統治下的第一身感受,戲劇的張力會否缺少了點?


無論《鋼琴戰曲》還是《孤雛淚》,欣賞過程看得令人揪心甚至憤怒,但感覺不光是描繪悲慘,或對當時權勢的惡行反映…同時都能以真實性予人很大的勵志,不管身於亂世身陷絕境,被邪惡、殘酷的人和事重重包圍,別忘記和併棄純真與善良,總會找到同樣的赤子之心,互相扶持就能彼此攤薄痛苦和恐懼,毋忘良知地活下去就是為後世的精神力量加持…

Monday, February 6, 2017

《土地正義》

發行年份:2016,導演:Kurt Langbein


這是一部片長1.5小時的真實記錄電影…見證各地一些原本在自己家園安身立命、自給自足,有著簡單生活的農民,被政府和國外投資者之間的黑箱作業,強搶土地資產後如何變得朝不保夕,淪為強權之下的奴隸…


來自德國攝記Langbein與及其團隊深入採訪數個第三世界國家,如柬埔寨、印尼、羅馬尼亞、埃塞俄比亞、獅子山共和國等,分別了解當地個別的農業投資者、居民、農民,以及特地訪問歐盟農業議會的議員,對一連串農地收購或投資帶來周遭的影響變化,將各界的觀點立場剪輯成記錄。


由歐洲市場近年對農産品和燃料需求的急增,導致愈多愈多富商開展投資海外的農地,對原有的農地居民帶來的負擔甚至傷害前所未見。以上提到的國家幾乎共通之處,也是近代曾經受殖民帝國的踐踏和受共產政權的蹂躪。帝國和政權的離去並沒有讓國民就此贖回土地家園的自主,來自西方發達國家的經濟侵略更令他們生活比以往百上加斤。


在柬埔寨,自2008年起開始有人種植甘蔗,當地的蔗糖廠投資者連同柬埔寨政府得到歐盟的免關稅補助,就有10萬公頃土地的農民被粗暴的方式趕離,當中的手法有火燒或用推土機強拆民居。居民被迫入住庤院等待救濟,更甚者要為蔗糖廠打工換取油和米維生。原本屬於農民自己的資產,被人強搶還要為其做事討工資,如此扭曲的事情一直無日無之。作者所派註的僧侶採訪居民,眼見影片中流離失所的人是含著笑接受訪問,言談總是離不開“我們很窮”、“我們不敢抗議”、“見到僧侶所以很開心”,除了認命別無他選,面上滿帶無奈和無力感怎不叫人心酸。


此情此景,在投資者眼中不以為意也是預料中事,雀巢鳩佔的行為在他們的口中就是詮釋成為開發荒野以創造經濟價值,這些陳腔濫調也是人所共知。但當看到作者在採訪一名在羅馬尼亞收購農地的奧地利投資者,有趣的事情就出現了…被問到為何要收購羅馬尼亞的農地,這名投資者聲稱自己的家族分別定居在西班牙和奧地利,因為曾經在奧地利擁有土地,但二戰之後失去了一大片,而羅馬尼亞境內的巴納特曾經屬於奧地利(巴納特曾先後成為哈布斯堡和奧匈帝國的領土),所以選擇在此投資。 


這種“XX自古以來是XX”的天朝想法和強盜邏輯,作為被鄰近大國殖民的我們是否感到似曾相識?雖然該投資者也承認自己的收購某程度上不受法律約束,但同時自稱投資很受當地歡迎,不少老年人樂意賣掉並感謝他們讓其卸下重擔。挾著民意(可能是小部份)去凌駕法律保障人權不足的地方,還有用國族的統治者意識去搶佔他人土地財產,原來不是個別民族的劣根性想法,而是強權統治下催生出的一群既得利益者也有一貫的想法。相信這部記錄片為過往不少對「民族性」抱有爭議的人開啟了盲點或提供了參考…


有些投資者則選擇用較聰明的做法,以看似貼近公民社會的諮詢,逐步搾取利益代替直接強佔土地。比如作者採訪的甘蔗田投資公司ADDAX在獅子山共和國推行當地農業工業化,最初社區網絡入手,找當地村民和地方領袖委員談判,以租用、續租的方式達成協議。這位ADDAX生產總經理提到,當中有50%的租金的給予居民和地主,而且有具體的農民發展計劃,會為當地居民劃分土地,並且租用頭三年公司會資付一定程度補貼給居民作耕作前的準備,包括租用儀器和購買種籽(頭三年每年逐步減少,第四年起居民全付),不過當地居民本身就支付不起租用儀器的費用,而面臨生產糧食不足。


雖然如此,但由於農業工業化取代傳統耕作方式,需要大量聘請工人,當地也有不少居民因為得到工作機會改善生活,加上農地主有一定的金錢補償,法理上掩飾了公司沒有履行的責任,包括生態污染,在水管加入化學物質以加快生產,以致飲用水有毒;而立例禁止居民檢樹枝建屋,變相驅趕原居民…


以上提到的案例都是冰山一角,影片所帶出的重點,其實是政府和商人對農民所作的土地強佔行為一直被歐盟國家所縱容,歐洲各國為求減低食品生產成本,讓非歐洲國家承包生產和出口,兼且縱容當地政府貪污,任由外來投資搶掠民脂民膏。這就是大國之間彼此心照不宣的政治現實,平等和人權的概念只能放諸在本土的國民身上。對歐亞非貧窮國家的打壓人民行為,例如以「人走地留」的思維模式,將農民的土地產物掠奪,或透過買辦簽下合約條款,導致農民辛勞的成果只能供給相對富有國家的出口市場,任由國民面對貧窮飢荒等,所有的不合理不公義也視若無睹…

Thursday, January 19, 2017

契全部都係契

眼見哩期咁多人喺FB洗版咁貼哩幾條契弟啲嘢出黎講,鄙人又無聊趁虛廢嗡幾句,或者由基層打工仔嘅角度講吓點睇哩幾條想爭坐正嘅契弟…


林病:完全係小人得志嘅樣版,勢利眼心胸狹口出狂言唔在講,最重點係嗰副姿態好想擺明話俾全世界知自己經已搭通哂線,好清楚主子諗乜要乜…就係可以成日係老細房出出入入然後代表老細傳聖旨,自己做埋啲仆街嘢屈人啃就搵大老細壓人嗰種人…開口埋口同同事講「哩單嘢阿乜哥決定喎,你唔係唔聽阿乜哥支笛呀?」、「阿乜哥今日請食下午茶呀,你哋今晚開OT識做啦」,結果原來每人分唔到半件腿蛋治,結果原來好多嘢加鹽加醋俾佢老點咗…不過奉勸一句,做李蓮英都要恰到好處,隊完人要識補飛,他日先可以全身而退,但鄙人相信絕大部份香港人都係俾周星馳套《九品芝麻官》個李蓮英昆咗,以為做屎弗鬼就可以得主子歡心,大家可放長雙眼睇哩種人幾時踩到老細底線…


孽瘤:昔日紅極一時,如今失勢面臨被打入冷宮嘅另一條契弟,由於佢自己知衰,就成日想擺出個梨花帶雨咁款喺大老細面前訴苦(當然佢副尊容冇可能係梨花),好想話俾人知佢冇功都有勞,要大家唔好忘記佢,到最近直情怨老細對佢唔公平…但由於佢曾經都係似勢凌人而得罪人多,而家喺高處跌返落黎,佢嘅言行當然會成為同事之間嘅笑柄…不過唔好睇少哩類人,滿肚壓抑心懷報復,但好多時處於下風嗰時都幾忍得下,一個唔覺意有人大熱倒灶俾佢「反底」,邊個寸過佢啤過佢都會出事,唔好話幫你「起機」,迫哂全公司上下幫返佢「出火」都仲得…


薯片:其實對住哩種人做你阿head係最易中咗招都唔知咩事,明明睇穿成件事就扮到一臉無知,明明係自己有份,就算唔能夠完全置身事外都可以做到無可奈何嗰隻…直頭係俾嗰班平日都係受盡壓迫,但唔知點解同理心泛濫嘅低層打工仔喺絕望之中叫做搵到啲倚靠…「唉,其實佢個位都好難做嘅」、「老細assign佢做佢都唔想」幾乎可以成為佢喺大家同事眼中嘅刻版印象,就係哩種印象可以幫佢儲定credit去做賤事,出賣咗你都未必知,知都未必會怪佢…


法官:簡單咁分析,一個老細根本唔會睇佢台戲嘅老屎弗,明知自己爭上位冇行但照樣玩吓嘢證明自己存在價值,日日返工就好似公園睇人捉棋啲阿伯咁,旁觀者又要「依牙鬆鋼」,成日窒啲同事強調公司啲「規距」唔係咁,唔識等阿叔教你…由於佢底子厚,冇人夠膽郁佢,而哩種人坐正就冇可能,造王都未夠班,但得罪佢都會好麻煩…


其實哩四種人,只要跟同一個大老細,同一班「大孖耍」出糧俾佢哋,佢哋一樣係會質屎俾你哋班細嘅食,仲係同一堆屎黎,只不過點食法你哋會容易接受啲咁解…唔知稍有社會經驗嘅你哋,你哋職場上又有冇一兩條哩啲契弟喺你左近?你哋又會點同佢哋交手?哩四種人,我見過,我真係見過,我真係通通都見過!但我唔撚識同佢哋玩!!